探访凉山“光伏+种养殖”产业:光伏电站新模式的多元探索

通威农光

中新网凉山5月7日电 (岳依桐)5月份的阳光洒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两河口镇瓦尔西总村,平均海拔3000多米。通威四川省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依山而建,占地1300亩。

近日,记者走访了大凉山深处的光伏电站。1.5在米高处,成千上万的通威太阳能高效瓷砖组件排列整齐,而羊在下面悠闲地吃草。这种看似新奇的组合实际上是通威探索光伏电站新模式的结果。通过光伏 种植和繁殖,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通威四川喜德光

电站站长魏启刚介绍,电站光伏区装机容量30MW,并网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凉山州阳光强劲,电站所在地每年可使用约1400小时,年发电量可达4200万度。同时,电站、瓦尔西总村村委会、喜德县农业旅游 ** 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发展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目前,山羊已经开始繁殖。下一步,它还计划利用光伏组件投下的阴影来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实际的好处。

魏启刚告诉记者,电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将光伏组件安装在离地上1.5米的高度。山羊等小牲畜在下面活动吃草,不会对电站发电产生任何影响。

航拍通威四川渔光一体

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工作,还有更多的老年人留下来。他们不能种植大面积的土地。当我去学习时,村里的许多土地都是空的,变成了荒地。大学毕业后,瓦尔西总村村民吉克阿夏回到家乡,成为电站的技术人员。他承认,村庄的变化让他感到惊讶。电站的建设给了土地一个新的用途。除了收取土地转让的租金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合作社获得股息。我也在‘家’成功地找到了工作。

喜德县农光牧光一体化光伏扶贫电站只是通威探索光伏电站新模式的缩影。通威在甘孜理塘、新疆阜康、河北丰宁、吉林乾安、山东高青、宁夏贺兰、内蒙古敖汉旗、四川喜德等地建设了多个光伏扶贫电站,有效改变了当地生产生活用电极度匮乏的局面,真正让贫困户每月都有收入,每年都有经济来源,真正解决了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问题,走出产业扶贫、生态发展扶贫、清洁能源建设扶贫的新途径,为中国光伏扶贫甚至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探索和积极贡献,为国家扶贫创造了完整的通威样本。

航拍通威四川渔光一体

与此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成为发展“光伏 种养殖”产业的关键词。

通威四川西昌渔光一体化项目位于凉山州府西昌,是四川省首个渔光一体化项目。本项目将西昌兴国寺水库620多亩水面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集新能源、新农村、新渔业、新旅游、新生活为一体的通威渔光一体化特色示范园区,实现光伏发电、工厂渔业养殖、有机种植、旅游等多种功能。

通威渔光一体化特色示范园区电站站长罗虎介绍,园区包括光伏发电场、管理控制区、渔业养殖区等。项目规划建设水上光伏发电、水下渔业现代化养殖、水生作物有机种植鱼粪回收、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循环经济模式。

记者在公园里看到,78336个光伏组件站在离水面2、3米的空中,向阳光方向吸收太阳能发电,下面闪闪发光的水反射在上面,不时有白色水鸟经过,场景特别美丽。据报道,该电站电量约为3100万度。

园区农场场长谢伟告诉记者,虽然园区水库占地630多亩,但设施化渔业养殖面积只有4.2约亩,主要饲养鲫鱼、鲤鱼、鲈鱼等,年产量约40万金,除西昌当地销售外,还销往成都、攀枝花等地,年产值可达200万元。其余地区主要饲养鲢鱼、鲢鱼等过滤鱼,可净化水质。

在设施养殖区,记者看到长方形的水田种植着芹菜、卷心菜等水生作物,鱼粪成为他们的天然肥料。谢伟说,每年收鱼时,公园都会雇佣附近的村民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在西昌市发改经信局副局长李世杰看来,将光伏能源产业与种养殖业相结合是一种创新,也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就传统光伏能源产业而言,安装了光伏组件的土地很难另作他用,但“光伏 种养殖”的模式通过空间的有效规划,最大化利用了土地资源,提升了土地产值。(完)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免费用

源码支持二开

申请免费使用

在线咨询